1)第十章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_一个屌丝大叔的逆袭成长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手机端今天王宇恒听到小学时传唱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时,还会条件反射地涌起当年那股昂扬向上的感觉,人们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二十年后刚好步入新世纪,那个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人类已进入理想社会的二十一世纪,美好得让人感到遥不可及。王宇恒常翘首展望,那时自己该已届中年,人生大局已定,在“形象控制法”里为自己设定的蓝图应该都已实现,不知这漫长的二十年里会发生多少波澜壮阔、决定命运的大事。没想到这二十年来的慢,去的快;跋涉时毫无诗意,回首时却如此伤感。这二十年,时代及个人生活的巨变,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很多都超出了当年的想象,但是人的烦恼与痛苦总量却并未因此有丝毫减少。

  在大学二年级时,王宇恒偶然读到一篇几乎改变他人生走向的文章,是周国平写的《尼采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其片段摘录如下:

  我们也许很难理解基督教信仰解体在西方人精神中引起的灾难性震荡。西方精神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形而上的冲动,即企图超越生命的暂时性而达于不朽,超越生命的动物性而达于神性。受这一冲动驱策,始自柏拉图的西方古典哲学致力于寻求某种能够赋予人的生命以不朽神性的本体,终于在基督教的“上帝”观念中找到其归宿。因此,长期以来,“上帝”观念成了西方人的精神支柱,有了它,终有一死的个体生命从灵魂不死中获得了安慰,动物性的人从上帝的神性中发现了自身完善的根据。基督教诚然贬低了人的尘世价值,却在幻想中赋予了人生以某种永恒价值。上帝的灵光使人显得渺小,但同时也给人生罩上了一圈神圣的光环。基督教世界观实质上是人类中心论,它借上帝的名义把人置于万物之上,为人安排了一种目的论的世界秩序。由此我们可以设想,一旦失去上帝,便会产生两方面的后果。其一,人的生命失去了不朽性。没有了灵魂不死,人的死就成了无可挽救的死。其二,人的生命也失去了神圣性。上帝创造的那个目的论宇宙崩溃了,人不再是中心,而只是宇宙永恒生成变化过程中的偶然产物。总之,人的肉体和灵魂似乎都丧失了根本价值。

  正是有感于此,尼采喊出了骇世惊俗的一声:“上帝死了!”并且宣告:“一个时代正在来临,我们要为我们当了两千年之久的基督徒付出代价了:我们正在失去那使我们得以生存的重心,——一个时期内我们不知何去何从。”据尼采估计,这个没有信仰的虚无主义时代将笼罩西方社会二百年之久。

  当然,在许多人身上,虚无主义并非一种自觉的意识,而只是表现为种种征兆。例

  请收藏:https://m.zhong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