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六十七章 建虏的奋力挣扎_逆天换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尔衮也不会这么天真。

  如果阿敏所部深入辽东后,秀岩的敌人从侧翼出击,截断退路和补给线,也是正常的反击手段。

  “从辽阳调动一万人马,确保东征部队的后路,你们觉得如何?”多尔衮抬起头,扫视着李永芳和希福、刚林三人。

  多尔衮的判断和郭大靖、毛文龙是一样的,都不认为在短期内对手会在辽南发动进攻。

  但必要的防备还是要有,毕竟距离虽远,可两天时间对手也能兵临城下。

  刚林早已有这样的想法,马上便躬身表示赞同,“调兵至连山关,奴才以为最为合适。进可至凤城,退可援辽阳。”

  即便能从辽阳调兵,也不宜离得太远。一旦东江军发动进攻,回援也完全来得及。

  连山关已经有五千守军,再加上一万人马,凤城有事,便可以前出增援。

  希福开口奏道:“奴才以为,东征部队在凤城应留有重兵防守,与连山关互相呼应。而对于敌人踞守的城池,若防守严密,便绕而不攻。若敌出击,便正可消灭其于野外。”

  李永芳也表示赞同,奏道:“臣附议。”

  其实,发动这次辽东作战,除了多尔衮想要一场胜利增加威望以外,对于建虏的长期坚持,也是相当重要。

  今年的收成算是不错,但经历了遵化惨败和建州大败,在兵力和人口上都损失严重。

  如果想要维持战线,与越来越强大的东江军对峙,就需要保持相当数量的兵力。

  而兵力不能削减,且要维持备战的状态,就意味着劳力的大幅减少。无人耕种生产的话,建虏不战自败。

  正因为如此,李永芳、希福等人才同意进攻辽东的作战计划。如果能掳掠数万人口,弥补建州之败的损失,才能够维持一支相当数量的常备军。

  战略上的被动,整体实力上的衰弱,在表面上,或是外人可能看得不是那么清楚。也只有自己才明白,处处捉襟见肘,处处难以支应。

  或许,最了解自己的就是敌人,就是对手。

  多尔衮时时会这样想,自从东江镇公开宣称“三年平辽”之后,他就更震惊对手的洞悉和判断力。

  如果颓势难挽,面对敌人的不断压缩推进,多尔衮确信是很难坚持三年的,尽管他平常都表现得镇定自若、信心满满。

  “既然没有意见,那便如此布置,按期发动吧!”多尔衮面色严肃地说道:“如今的形势,尔等都很清楚。不战就是坐以待毙,若是再败,更加不堪设想。”

  众人躬身施礼,纷纷退了出去。

  多尔衮收起了那副人前的姿态,向后靠进椅子,微闭上眼睛,长长地叹了口气。

  如今的形势,比老奴刚死、皇太极初继位时还要难过,甚至可以说是最危机的时期。

  那个时候,不过是四方封锁、物资贵乏。但不管是辽西的明军,还是僻处海岛的

  请收藏:https://m.zhong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