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一十九章 流寇——疥癣之疾_逆天换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次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更鼓敲响,又是一个勤勉政务的夜晚。

  崇祯喝过茶水,清醒了下头脑,继续处理繁杂的政事。

  平辽是头等大事,但其它的军政大事也不能放松。比如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令人头痛。

  原三边总督杨鹤的安抚之策失败后,洪承畴接任总督之位,开始“以剿坚抚,先剿后抚”的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

  可以说,洪承畴看得是清楚明白的。朝廷已经无力养活大批饥民,招抚的也会降而复叛。所以,他不仅围剿,还杀降,已经被他杀掉的投降流寇多达数万。

  在洪承畴的严剿酷杀之下,西北的农民起义军不得不进行转移作战。

  今年,以王嘉胤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入晋作战,各部起义军由极度分散、各自为战,发展为相对集中、互相呼应。起义军等部已达二十余万人,号称三十六营。

  “洪承畴督管三边军务,恐怕抽身不得。”崇祯放下了几位大臣的上奏推荐,目光闪动,琢磨着另外合适的人选。

  目前参与到剿灭起义军的明军部队,已经有总兵王承恩、贺人龙、贺虎臣、曹文诏等军镇。

  廷议认为各镇抚事权不一,应设置一名大臣统管。多数大臣推荐洪承畴,但三边军务亦不可松懈,蒙古插部的犯边也要防范。

  思虑良久,崇祯吩咐王承恩道:“把延绥巡抚陈奇瑜最近的奏疏拿来。”

  “奴婢遵旨。”王承恩躬身退下。

  陈奇瑜之前上奏诉说鄜州、延安到延绥镇城(榆林)千里之间饥荒、起义军蜂起的严重情况,崇祯帝下诏免除了延安、庆阳地区当年的朝廷田赋。

  同时,陈奇瑜又指挥总兵王承恩、副总兵卢文善,接连剿灭了延绥的数十股农民起义军,显露出其不俗的军事才能。

  崇祯有意让陈奇瑜总督剿灭农民起义军的全体事务,统管各路军镇,协调行动,对进入山西的起义军进行围剿扑灭。

  等到王承恩拿来陈奇瑜最近的奏疏题本,崇祯又细细看过,终于下定了决心。

  但崇祯没有马上下旨擢升陈奇瑜,他还要考验一下。提笔写了旨意,却是要陈奇瑜尽快剿灭延绥的最后一股起义军,占据永宁关的钻天哨、开山斧所部。

  永宁关在榆林东部,前面有山阻隔,下面濒临黄河,官军几年都攻克不下。

  在崇祯看来,身为延绥巡抚的陈奇瑜,如果连延绥的流寇都不能剿灭干净,又怎能担得起总督军务的重任?

  “可惜,东江军还要平辽灭虏。”崇祯写完旨意,靠在龙椅中,感慨又惋惜地叹了口气,“否则,只要一支劲旅,流贼草寇还不是一举荡平?”

  建虏有多凶悍,在绕道入关、围攻京师时,崇祯也有了切身的体会。可连凶悍的建虏都不是东江军的对手,何况那些形同乌合之众的流寇?

  显然,崇祯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流寇之所以难灭,并不在于战力的强大,至少在现在连明军都能占据上风。

  一是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明军既要把守重城要隘,又要穷于追剿,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困境,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其次则是大灾害的持续和蔓延,从陕西到山西,再到河南、北直隶,遭灾的地区有的是为了口饭吃而造反的百姓,流贼不缺人,总能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所以,就算东江军战力强悍,贸然进入中原地区,地形地势不熟,粮弹补给难以保障,也照样会陷入疲于奔命,甚至是战败的结果。

  王承恩听到皇帝的感慨,沉吟了一下,躬身道:“皇爷若有此意,平辽之后尽可下旨差遣。郭大靖堪称勐将,部下亦是强将如云,一两万精骑就足以剿灭流贼。”

  崇祯微微颌首,却也知道此事现在不可能。平辽灭虏才是第一重要的工作,流寇不过是疥癣之疾。

  请收藏:https://m.zhong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